【郑州突降暴雨:市民被积水冲走】近日,郑州普降暴雨多地积水致内涝频发,城区内多条道路出现了内涝现象,视频显示,有市民差点被积水冲走,幸得路人出手相助,那是一位中年男性,他撑着一把已经被狂风吹得有些变形的雨伞,脚步匆匆地想要穿过积水较深的路段。然而,湍急的水流远比她想象中要猛烈得多,刚踏入积水区域没几步,他便一个踉跄,整个人瞬间失去平衡,身体随着水流快速向后倒去,手中的雨伞也被卷走,在浑浊的积水中上下翻腾。他惊恐地挥舞着手臂,试图抓住什么来稳住自己,但周围除了不断涌动的水流,什么也没有。他的身体在水中不断挣扎,头发被雨水湿透后紧紧贴在脸上,眼睛也因为惊恐而瞪得极大,嘴里发出绝望的呼喊声。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眼疾手快,他原本也是在路边避雨,看到这一幕后,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积水中。积水瞬间没过他的膝盖,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,但他没有丝毫犹豫,奋力朝着中年女性游去。他的身体在水中不断晃动,但双手始终坚定地朝着目标伸展。终于,他抓住了中年男性的手臂,用力将她往自己身边拉。中年男性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,死死地抱住小伙子的胳膊。小伙子一边安慰着他“别怕,有我在”,一边艰难地带着她往路边走。
此时,雨还在不停地下着,但路边的这一幕却让人感到无比温暖。这场暴雨虽然给城市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危险,但也让人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,在灾难面前,这份温暖显得尤为珍贵。
还有视频显示,一市民在金水区沙口路小学附近骑电动车陷入了积水当中。8月7日中午,郑州遭遇极端强降雨,郑州国家级气象站发布称,12时至13时一小时降雨量达到46毫米。金水区的庙李站小时雨强更是达到81.8毫米,目前降雨回波持续影响郑州。现场画面中,通过网友拍摄分享的诸多视频与照片能清晰看到,郑州多个区域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内涝状况。其中,“航海路”这片让市民揪心的区域,在6日经历内涝之后,此次又被汹涌的积水给“攻陷”了。整条街绵延数百米,积水情况极为严重,浑浊的积水几乎快要没过成年人的膝盖。道路之上,尽管积水如此之深,但许多车辆依旧在缓慢地涉水行驶,发动机的轰鸣声在积水的阻碍下显得格外沉闷,车辆驶过,溅起高高的水花。而路边,不少摩托车和自行车早已被积水完全淹没,只隐约露出一些把手或者车座的部分。不仅如此,附近小区的驿站也没能幸免,积水灌入其中,里面的包裹和货物大多都被泡在了水里。路上,有行人正艰难地在积水中行走,每一步都迈得小心翼翼,深一脚浅一脚,稍不注意就可能摔倒。
这时,有热心的人看到他人行走困难,主动上前伸出援手,搀扶着对方慢慢前行。在金水区花园路与农业路交叉口,积水已经没过了路边的台阶,涌进了沿街的商铺。一家便利店的老板正焦急地站在店门口,看着不断上涨的积水,脸上满是无奈与担忧。店内的货架下端已经被水浸湿,一些包装简易的商品漂浮在水面上。他一边忙着将贵重物品往高处搬,一边念叨着:“这雨下得太猛了,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停,这损失可大了。”
街道上,车辆行驶变得异常艰难。一辆白色的轿车在积水中缓缓前行,车轮溅起高高的水花,如同船只在大海中航行。然而,没走多远,车辆就突然熄火,停在了水中。司机无奈地打开车门,卷起裤腿,趟着水走到车后,试图查看车辆故障原因。此时,他的鞋子早已被积水灌满,每走一步都发出“咕叽咕叽”的声响。
在公交站台,等车的市民们也被这场内涝折腾得苦不堪言。一位背着书包的学生站在站台上,雨水顺着他的帽檐不停地滴落,他的裤腿已经完全湿透,紧紧地贴在腿上。他时不时地踮起脚,向远处张望,希望能看到公交车的身影。旁边一位提着菜篮子的老人,看着积水发愁地说:“这雨下成这样,路都走不了,菜也没法买了,家里还等着做饭呢。”
而在一些地势较低的小区,情况更加严峻。小区内的道路已经变成了一条条河流,居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在水中摸索着前行。一些一楼住户的家中也进了水,家具和电器被泡在水中,居民们正忙着用盆子往外舀水,脸上满是焦急和疲惫。这场强降雨引发的内涝,给郑州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损失。
据悉,8月7日,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将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,气象台同步将暴雨预警升级为橙色。
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看,郑州此次内涝反映出防洪排涝体系存在短板。近年来,郑州虽在城市建设上投入巨大,但在应对极端降雨时,排水系统仍不堪重负。相关研究表明,城市排水标准多按一定重现期设计,如常见的1 - 3年一遇。然而,随着气候变化,极端天气增多,超出设计标准的降雨频发。以郑州此次降雨为例,庙李站小时雨强81.8毫米,远超一般排水系统承受能力。这表明,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需与时俱进,提高设计标准,增强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。同时,城市地下管网复杂,部分老旧区域排水管道老化、堵塞,也影响了排水效率。因此,全面排查和更新排水设施,是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关键。
应急响应机制方面,此次内涝暴露出应急管理存在不足。在强降雨来临前,气象部门虽发布了预警信息,但部分区域应急响应措施未能及时有效落实。例如,一些低洼路段未提前设置警示标志和排水设备,导致车辆和行人陷入困境。数据显示,在类似极端天气事件中,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可减少30% - 50%的损失。这凸显了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性。应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应急指挥体系,明确各部门职责,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。同时,加强应急演练,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,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、有序地开展救援和抢险工作。
公众防灾意识淡薄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。现场画面中,部分行人在积水严重路段仍冒险涉水行走,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。据调查,超过60%的市民对城市内涝的危害认识不足,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和技能。这反映出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缺失。应加强公众防灾教育,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内涝防范知识,如开展社区宣传活动、利用媒体平台发布防灾指南等。同时,在学校教育中增加防灾减灾课程,提高青少年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,从源头上提升全社会的防灾水平。
当然,也有人认为,极端天气具有不可预测性,城市难以完全避免内涝灾害。但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类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主观能动性。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极端天气的发生,但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、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和提高公众防灾意识,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。例如,日本东京通过建设地下神殿等大型排水设施,有效应对了频繁的暴雨天气;德国柏林建立了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,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循环利用。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。
郑州强降雨致内涝是一次深刻的教训。城市治理者应以此为契机,全面审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、应急响应机制和公众防灾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。只有全面提升城市应对内涝灾害的能力,才能让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更加坚韧,保障人民安居乐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