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凌晨家长不在家孩子被抽血 湛江回应】近日,一则“凌晨家长不在家,孩子被上门抽血”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爆舆论。广东湛江霞山村一位单亲母亲发布监控画面:8月4日凌晨1时30分,五名未穿制服、未出示证件的人员,在房东带领下进入其家中,对两名熟睡的未成年人进行抽血采样。画面中,穿白大褂的短发女子持针管操作,门口站着穿制服的民警,两个孩子被惊醒后满脸惊恐。截至当日,该视频播放量超2亿次,#湛江回应凌晨家长不在家孩子被抽血#话题登上热搜榜首。据当事人李女士(化名)描述,她是一名在湛江务工的单亲母亲,白天独自照料两个孩子,夜间在工厂上夜班。8月4日凌晨下班回家后,发现8岁儿子和6岁女儿蜷缩在床上哭泣,称“被陌生人扎针抽血”。监控显示,凌晨1时28分,房东带领五人进入房间,其中一人未佩戴口罩,全程未出示工作证或医疗资质证明。“孩子们说头晕、害怕,女儿至今不敢一个人睡觉。”李女士哽咽道。她透露,自己因工作性质无法携带手机,未接到任何通知电话,质疑“为何不在白天家长在场时采样?为何不通过社区提前沟通?”湛江市霞山区工农街道办8月7日回应称,此次行动源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。据霞山区卫健局通报,8月3日至4日,工农街道累计确诊4例基孔肯雅热病例,该病通过伊蚊传播,潜伏期2-4天,症状包括突发高烧、关节疼痛,严重时可致脑膜炎。街道办工作人员解释:“患者儿子8月2日曾在诊所就诊,诊所按要求上报发热病例后,我们连夜组织排查。”街道办提供的通话记录显示,8月3日晚21时至23时,工作人员曾12次拨打李女士电话,均未接通。根据《传染病防治法》第三十九条,医疗机构可对传染病病人、病原携带者、疑似病人采取隔离治疗措施;第四十条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时,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控制措施。
“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、传播快,当时已发现4例确诊病例,必须争分夺秒阻断传播链。”街道办负责人强调,行动依据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》第三十三条,在“紧急情况下为控制疫情扩散”可采取临时控制措施。但法律界人士指出,该条例未明确授权“无监护人在场时对未成年人强制采样”。
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分析:“公共卫生安全与公民权利需平衡。即便在紧急状态下,对未成年人实施医学采样也应遵循最小损害原则,优先选择监护人在场或事后补签同意书的方式。”
监控视频中,采样人员未穿防护服、未佩戴工牌,引发“是否为正规医疗机构”的质疑。街道办承认存在执行瑕疵:“当时调集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派出所和志愿者力量,部分人员未规范着装。”更令人震惊的是,房东未经租客同意擅自开门的行为,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租客权益保护的缺失。
“这不是个案。”长期关注流动人口权益的公益律师王芳指出,湛江作为劳务输入大市,外来务工人员占比超30%,但社区治理中“房东主导”模式普遍存在,“很多房东认为‘租客的房子我有权管理’,这种观念亟待纠正”。
事件中更刺痛公众神经的,是孩子抽血后的健康状况。李女士称,两个孩子至今仍有头晕、乏力症状,但街道办提供的儿科医生上门记录显示“体征正常”。这种“官方结论”与“家长感受”的割裂,折射出基层医疗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力不从心。
湛江市卫健局8月7日通报,已对涉事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教育,要求“严格规范采样流程,加强人文关怀”。但舆论场的声音并未平息:有人支持“特殊时期特殊手段”,认为“几个孩子的恐惧换来整村安全值得”;更多人则质疑“公共安全不能成为侵犯个体权益的挡箭牌”。
这场争议背后,是基层公共卫生体系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。一方面,湛江作为沿海城市,每年需应对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,2024年全市消杀面积达1.2亿平方米;另一方面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配置不足,霞山区平均每万人口仅配备1.8名公共卫生医师,远低于国家标准的2.3名。
“我们需要更精细的治理智慧。”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陆家海建议,可借鉴深圳“健康驿站”模式,在疫情高发期为流动人口提供临时托管服务,既保障采样效率,又避免“深夜惊魂”的冲突。
李女士已向湛江市公安局霞山分局提交书面投诉,要求调查“非法侵入住宅”和“违规医疗操作”行为。霞山区卫健局承诺,将联合教育局为涉事儿童提供心理干预,并开通“公共卫生事件投诉专线”。这起事件犹如一面镜子,照见了基层治理中的粗放与温情、效率与规则的碰撞。当公共卫生安全的警报拉响,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雷霆手段,更需对每个个体尊严的守护——毕竟,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,不在于它能否战胜病毒,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。
上一篇
已是最后文章